在排污許可制、稅征收、生態補償創建等多重利好之下,工業環保需求的釋放,環保監管將轉變為全過程監管,產業結構將向裝備制造和服務業并重升級。標準化、成套化、智能化將成行業發展大勢,節能環保服務業將從單一環節服務逐步發展為一體化的綜合節能環保服務業,以適應行業規?;l展需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當下,環境治理產業的市場空間廣闊,其發展壯大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全具備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潛力。環境治理產業歷經30多年的發展,不少環境治理企業負責人一致認為,面對當前的產業形勢,環境治理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首先離不開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時也需要通過并購、資本等方式得以發展,同其他上下游企業拓展合作領域。
目前企業通過跑馬圈地能夠快速擴大經營規模,但是跑馬圈地是有限度的。屆時,為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提高行業的運營能力,企業的并購集成將會加劇,業內集成并購和跨界集成引發產業格局變遷。相關企業的發展也將由以總量目標控制為主的粗放式管理,逐步轉化為以工業企業為主的精細化管理。這種并購集成將遵循從劣質到優質、從小型到大型的基本規律。化學除臭劑是利用氧化、還原分解、中和反應、加成反應、縮合反應、離子交換反應等將產生的惡臭物質變為無臭物質從而消除臭氣。節能環保產業規模擴張明顯,但市場競爭力仍然薄弱。節能環保行業的主力市場如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新能源等,大多屬于重資產行業,投資大、周期長。而我國眾多中小節能環保企業的技術及環境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融資能力,資金短缺嚴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阻礙了產品和設備的大規模產業化。因此,對行業內的企業而言,運營能力越發重要,未來將與市場開發能力并駕齊驅。
在政策利好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綠色低碳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雖然我國綠色經濟體系正逐漸完善,但面對行業存在的問題,企業仍應積極探索相應的解決路徑。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工業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座談會上透露,我國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等綠色制造產業正加快發展。近年來,我國節能環保項目不斷引入社會資本,市場活躍度持續攀升。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2018年起,環保費改稅、排污許可制等政策正式實施,環保制度將會編織出更為嚴密的監管網絡。在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大基調下,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的節能環保產業將持續釋放市場空間。